如今中国在各个方面上都进步非常大,中国的话语权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
人民战争中我军足以载入史册的突出贡献,对此国家总干部部提出了《评定军衔的工作计划》。
1927年领袖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直到49年建国,这近22年的时间里,为什么没有正式地进行授衔呢?
原来在之前,我国军队是以职务进行级别划分了,这种职务的划分也是十分的严格,1933年,部队提出为进行人员统计及以及估算各战斗团体的战斗能力,故将分为指挥人员、战斗人员、供给人员、卫生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六大类,其中各个分类中又细分为各个小类,以保证人员结构的全面化、合理化。
在后期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军方面也是参照美军的等级制度,为方便两党进行合作,我军当时也临时划分过军衔。但当时军衔对于物质分配以及地位方面都会造成对普通官兵的压制,不利于团结,再加上连年战争,而且各个集团军分散在各个地区,不满足进行系统的军衔级别划分。
在建国后第6年也就是1955年,军衔划分的工作才真正提上日程。
这次授衔主要有以下两点的原因。
第一、在编人数较多。在国家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中国正规部队人员整编前总数,达到383万人,在基数如此庞大的前提下,进行更加系统的整合也成为了向正规化、现代化军队迈进必经之路。
第二、对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
具有中国特色的军衔制度
本次授衔也被称为五五式军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军衔制度,它区别于中国之前自己历史上的军衔制度,又与西方、东亚以及东方型的制度有所不同。其主要的区别就是在等级设置不同,例如:中国旧时类型中,没有元帅一级,与西方等级制度对比少设了“军兵种主帅”一级,校级增加“大校”一级,等等级制度设置上的不同。
同时对一些职务人员空白等级进行的增设,例如:为副营级加了“准尉”,而对师级增设了“大尉”。
并且对各个级别的评判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包含五个部分,其中第1、4、5条是中最终评判最重要的指标。
建国以来第一次正式将官授衔仪式将在礼堂举行。
1955年9月27日是个值得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各位参加典礼的将领手持请柬进入会场,工整的黑色字迹结合着红色底色,彰显喜庆。
整个典礼布置非常庄重大气,礼堂中央领袖一幅巨型画像悬挂在正面位置,两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布置在两侧,各位国家重要官员就座。
台下是一排排坐好的中国将领们,他们一生戎马,为国家为人民南征北战、鞠躬尽瘁。
由余心清宣告典礼开始。
国务秘书长宣布了下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军衔命令。周总理将命令状,授予给9位将军军衔,一名因病未能到达现场参加。
当晚17时许,在怀仁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以及元帅勋章的授予仪式在此举行。
参加典礼的大约有1000多人携请柬进入,请柬内容是:定于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在怀仁堂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典礼。
一时间,怀仁堂里熙熙攘攘,人很多,非常热闹。
最先出现的就是上将陈明仁,同行的董其武、陶峙岳三人聚在一起热情的握手,并感慨国家给予这次机会,让忙碌在各个岗位的许多老面孔重新相聚,并没因为其原有的身份而区分对待。注:三人都曾任国民军高级军官。
典礼前几分钟,领袖到场,并与等候授衔的将领们一一握手。
余心清宣布仪式开始,奏国歌。
在1955年初制定军衔评定计划的时候,由罗荣桓、宋任穷以及赖传珠徐立清四位干部部部长,提报的授衔元帅名单,元帅分为大元帅及元帅军衔。元帅名单中有周总理等共计13人,但最终9月20日最终确定的元帅人数确定在了10人。
有哪三人不在名单之上呢?
其实这元帅预备名单第一人就是周总理,但是其中有一个小插曲。在确定大元帅人选的时候,所有评定军衔的人员一致认为,领袖是大元帅军衔的第一人选。
在被推举为大元帅军衔并以苏联领导人依照时,领袖拒绝接并指示,中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需要完全复制苏联。
在看完军需工厂制作的大元帅礼服之后,表示如果自己作为大元帅到群众中去,去了解群众的需求,不大方便,建议现在已经到地方工作的同志也不要评衔,并询问在场的刘、周等人的意见,大家纷纷表示同意。
就这样,经中央及军委一致通过,因毛周刘等四人都已经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故不再对这四人进行评衔。
元帅委任命令正式宣读。
领袖在台前,亲自授予共计7人元帅军衔,有两人因病未能到场;一名因公未能到场。
五五授衔历史意义非凡。
在之后酒会上,有元帅打趣周总理是未授军衔的元帅,而周总理幽默地答道“不不不,我只是一个工作人员,为诸位元帅当后勤罢了”。
正是这幽默的回答,让我们真正的深刻的感受到了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责任,并在心中永远深深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