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一年了,可算等来钱了!
而且还不是小钱。
这几天,各大行行动迅速,出手大方:上万亿资金授信额度,说给就给!
苦苦喊了一年多的“救市”口号,如今罕见变成行动派。
别太悲观,楼市拐点真来了!
2天1.27万亿
银行开启撒钱模式
对待政策,不要看他们说了什么,而要看他们做了什么。
行动才能表明高层对楼市的真正意图。
最近,银行动作最频繁,相信不少大牌房企都能感受到,行动核心就一个词:撒钱。
比如:
碧桂园被三家银行授信1500亿元;
工商银行与12家全国性房企签约提供意向融资支持逾6500亿元;
中国银行分别向万科、碧桂园和龙湖提供分别不超过1000亿元、600亿元、600亿元的意向授信额度……
有网友粗略统计,11月23日-24日,短短2天,银行放出了1.27万亿。
这哪是放水,简直就是决堤嘛!
上一次这么猛烈的撒钱,还是2008年,2年4万亿,这次2天1.27万亿,力度可想而知。
看上面统计的数据,你就会发现,1.27万亿还是说少了,因为农行和建行没有透露具体金额。
这么多钱重进市场,楼市岂不是要起飞?
当然不会!
首先这钱不是直接给,而是“授信”额度。
说白了,就是签订一些框架合作,意思是银行愿意对这些房企放款,而不是直接给钱。
而且,放款用途也有明确规定:要围绕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并购贷款、债券承销与投资多元用途。
其次,在授信对象上也是有选择的。
比如上表授信名单中,万科出现的次数最多,是唯一同时出现在6家银行授信对象里面的房企,涉及资金几千亿。
能同时得到一众银行点赞,万科可谓“集赞狂人”。
还记得前两天央行、银保监提出的“金融16条”吗?
在政策第一句就说了:要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治理完善、聚焦主业、资质良好的房地产企业稳健发展。
在我看来,这钱更像是给优质房企的一道“救命符”,让他们建立自己的护城河、防火墙。
所以,别看这轮发钱总量不少,但目标十分明确:并不是搞大水漫灌,而是要保住优等生健康发展。
到这里也能看出高层对房地产行业的态度:政策全救是不现实的。
要让成绩好的过得更好,成绩差的别出问题,才是主要目的。
毋庸置疑,行业正面临大洗牌时期。
对购房者来说,如今的市场上该选择哪些房企更加稳健,其实高层已经帮你做出选择。
口号喊了一整年
如今终于迎拐点
这次和之前不一样!
拐点来了!
口号喊了一整年,拐点可算来了。
去年10月份,央行连着多次表态,要“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但随后1整年的救市政策,各地区多以供需端为主。
1)降首付、降利率;
2)发补贴、减契税;
3)商转公、提高贷款额度、贷款门槛...
发现没有,这里面很少真正提及“钱”的事!
救市整1年,效果肯定有,但还是不理想。
毕竟很多民企之前就是死在突然的现金流周转不开上。
而在民企挺不住几十家后,决策层终于看到了核心问题之一,并且力图改正。
举个例子:
今年11月,旭辉正式宣布“暴雷”(差29亿还不上)。
这可是一直被誉为优等生的旭辉;是今年5月份还获得监管层的认可,财务稳健的房企;是三条红线都及格的民企!
连这样的民营房企,都爆了,其现金流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当下的救市策略也要继续转变,首先要解决当下难题。
钱,是解决当下难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10月份,各大行硬指标“输血”房地产,每家1000亿;
11月初,第二支箭发射,民营企业融资获支持;
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金融16条”;
11月23日,龙湖等房企获发债信用增进函,第二支箭延期并扩容...
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一次动作,都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而且直指金融利好!
针对房企、针对具体融资难题,不仅看到态度和方案,更看到了毫不含糊的落地。
而房企不再担心钱的问题:
还会不会拿地?
优惠折扣会不会继续?
收并购、保交楼还有没有问题?
这似乎是不用回答的问题。
钱到位了
但很多人没有等到这一天
先说个题外话:
这波发钱,其实不光是救房企,一定程度上,也是银行在“自救”。
此前连续多次社融数据已经说明一切:信贷萎靡不振、存款连续攀高。
大家都存钱不花钱,银行的收益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这一波发钱,既解决房企当下难题,银行贷款比例也能有一定成绩。
但很多人还是没有等到这一天。
根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查询信息显示:截止今天上午,2022年内有关房地产类型的破产文书,共有330余例。
很多房地产开发公司,没能挺过去。
2008年,恒大以41亿取得广州员村的绢麻厂地块,楼面价13000,是广州第二地王。
结果,金融危机来了,楼盘直接降到13500,直接将恒大打进了深坑。
有人说:许老板熬不过2008年的冬天。
结果,中央的印钞机启动,恒大不仅活了,还一度成全国“领军”房企。
如今,在2022年,许老板没有等到2008的冬天,那个让他重振旗鼓的好时候。
但是他的很多同行们却等到了。
现在的楼市拐点也迎来行业洗牌的关键时刻,
还是之前那句话:谁更稳健,谁更靠谱,谁会有更多资金和自信去创作更好的产品,其实高层已经帮你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