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关注”,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1948年11月,黄百韬战死后,留存遗物中有一张特殊的通行证,据说国军将领见到后,莫不哀泣之。这通行证到底有何魔力?
原来这是一张总统府的通行证,排号为17。大家可以大致估算一下,通行总统府的国府高官,光是各大剿总司令、国民党中常委、三大军种的司令和副司令、特务系统首脑、五大院的正副院长,这都排到30名以外了。
即使是兵团司令级的人物,黄百韬相比宋希濂、廖耀湘、陈明仁等人,论亲疏也绝难排到头几名。
从这个序号来看,黄百韬似乎很受蒋介石宠信,把他排得这么靠前。蒋介石看重的是黄百韬哪一点呢?毕竟他只是个杂牌军出身的将领。搞明白此事,我们才能理解,为何国军将领会为他而伤感。
黄百韬不是黄埔出身,不是浙江人,不是蒋介石当年的第一军出身,排名靠前,完全靠自己的努力。
黄百韬起初并不受蒋介石待见,所率整编25师虽然战斗力很强,但当年华东国军的头牌是整编74师和整编11师,中原则是第五军,这三支部队都是五大主力,风光无限,各种亲儿子待遇。孟良崮战役后,黄百韬一度因为援救不力,差点被蒋介石革职法办。
孟良崮战役后,黄百韬连续在临朐南麻战役、扫荡胶东战役中,把华东野战军打得狐狈不堪。战后黄百韬的一个不要命形象传扬开来:打仗勇于救援友军。此事源出有据,南、临战役,胡琏、李弥两军被围,黄百韬拼死救援,最后黄部死伤竟多于胡、李两部。
接下来的豫东战役,黄百韬再次拼死力救区寿年兵团,虽然最终没有救出区兵团,但黄部数百里驰援,到达战场后不计死伤地进攻,不仅让国军同僚们出乎意料,连粟裕都有点不适应。
有道是,物以稀为贵。蒋介石听说此事很感欣慰,派人仔细回查了一下黄百韬多年来作战的情况,惊讶地发现遗珠于野了,此人还真是个干才。于是把豫东战役中打光80%的第七兵团,交给黄百韬,让其统领五个军十多万人。
按理说老头子重视,手握重兵,黄百韬该当十分高兴了。但这只是驴粪蛋子外面光,真正的苦处都在内里。
黄百韬处境很不好。
一是嫡系将领并不拿他当自己人。徐州“剿总”基本以中央军嫡系将领为主,刘峙、邱清泉、李弥等人皆是老蒋的心腹之将,他们多年来从不拿正眼瞧杂牌出身的将领。黄百韬在反复向刘峙建议,尽早把七兵团撤到徐州,以免被华东共军围住。刘峙只是不听,仍然叫他在新安镇驻守。
其实刘峙并非不知道七兵团处境不利,但若叫七兵团撤回徐州,苏北再无重兵,徐州一下子就暴露在共军枪口下,刘的真实意图,是让黄百韬顶在前面。宁死道友,不死贫道嘛。刘峙忠实地贯彻了国军将领的老毛病。
邱清泉同样也不把黄当自己人。黄百韬被围后,蒋介石多次下令邱清泉解围,邱清泉只是装模作样打一打,从不真正出力。
二是派系掣肘。黄百韬快速窜升,引起很多人不快。黄百韬七兵团本有四个军,淮海战役开打后,蒋介石又下令把准备南撤的44军归入七兵团。杂牌军不断扩大,嫡系部队将领们越看越眼红,各种掣肘。李弥本有义务在交通要道上掩护黄百韬兵团西撤,因为眼红嫉妒,不管不顾地自行撤走。
大路让出,华野畅通无阻地杀过来,迎头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黄百韬欲哭无泪。
但是这些事情,能拿到面上说吗?不行。蒋介石已经给够好处了,还给了你优先级很高的通行证,还能说啥呢?还能要啥呢?黄百韬不敢说,也不敢要。
但是那些东西,他真的该说,也该要,那是正义,公平和导向。那是让每一个干实事的人能够豁出命去往前冲的保证,是维系一个集团、一支军队的精神支柱。那些东西是虚的,看不见的,可能一时半会儿并不能发挥直接作用,但缺了那些东西是真不行。
黄百韬一直以来都在苦干、实干追求的,从一定程度上讲并不是战胜解放军、击败粟裕,而恰恰是那些不能言明、不能仓促之间建立起来的形而上的东西。
黄百韬很讨厌派系,杂牌军出身的痛苦让他受够了派系倾轧,但他又不得不自动走上拉帮结派的道路,投靠蒋介石嫡系之中相对边缘化的顾祝同,好抱团取暖。
这个国军将领中少见的洁身自好的将军,在现实逼迫之下不得不活成了他讨厌的人。
黄百韬在碾庄圩给粟裕制造了近5万人的伤亡后,自杀而亡。
作为第一个阵亡的兵团司令,黄百韬给他的同僚们带来巨大震撼。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死,更代表着一种奋斗模式的破碎。凭你再努力,再上进,再有能量,哪怕通了天,你也无法挣脱体制的枷锁。命运把你死死摁进了失败者的座位,你想逃开,万难。
十六兵团司令刘汝明也是杂牌军出身,观看了黄百韬遗物后,对着通行证久久出神,潸然泪下,他说:“消灭黄百韬的,不是陈毅,而是我们的国防部。”
刘氏之言,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