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政策不断打“鸡血”,尽管很多人还在不断安慰自己给自己打气,但我们都知道的一点是:我们已经回不到从前了。
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与房地产行业,正在同步迎来命运的转折点。
眼下的房地产行业,正弥漫着一种困惑:为什么现在的房地产行业,也许抱着对未来的期待和乐观,但房地产行业的从业人员却对个人前途感到悲观?这个困惑的相关讨论几乎延续了一整年。
房地产行业未来也许是乐观的,但这样的乐观也仅仅局限于“部分恢复”,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房地产被层层打压,乃至最终抬进ICU抢救,其100%的坪效恢复,在短期内是绝对不可能的。
正是因为如此,尽管救市的政策如雨点般砸来,我们仍然认为力度不够。
简单点说就是:这次救市的效果十分乏力,房地产这个夜壶又被拿出来了,却发现没有尿了。
从主观意愿上看,各地政府很努力地“救“,但从实际结果上看,市场却没有没有明显回暖。
从3月份开始,接连有不同城市开启了救市之路——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利率下调,放款速度上提,甚至广州还出现了“接力贷”……各种打脸的神仙操作下来,这要是放在2008年、2014年,房地产行业早进入全面复苏的高潮了,但这一次,业内期待的“小阳春”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仍然没到来。
今年央,行公布了2月份各项金融数据,其中“居民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出现了自有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要知道,这还是开始,后面的数据积累得更难看。
眼下,明明很多城市都降首付了,放款时间越来越快,贷款利率越来越低,公积金贷款额度也提升了,大家买房的情绪却依然很低,市场观望情绪很浓。
2021年下半年头部房企恒大暴雷,正式宣告了房地产行业进入寒冬期。
紧接着9月份,70城中,房价下跌城市数量超过上涨城市数量,我国房价迎来了普遍下跌;与此同时,暴雷的房企名单不断拉长,包括阳光城、当代置业、融创这些耳熟能详的房企也难逃“暴雷”的魔咒。
后遗症是:被玩得半死不活的开发商都不敢拿地。
一季度,百强房企中仅有三成企业拿地,都是国企央企在撑场面。
虽然现在管理层明确,开发商合理融资需求要满足。但在当前这个信心比黄金还金贵的时候,金融机构都开始悲观,开发商也就更谨慎拿地了。开发商躺平不拿地,开发增速下降,可销售面积缩减,土拍蔫了,对市场情绪传导更加不到位。
无论从购房端、金融端还是开发商,整体市场的信心依然没起来。
唯一的乐观之处在于,房地产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如果GDP有所预期的话,那么房地产经济都会被想方设法抬起来,政策的池子里有的是东西,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一定会倾囊而出的。
但愿吧。
不过,地产从业人员的情绪,是悲观的,因为行业再怎么乐观,自己已经回不到从前了:疫情的反复、失业的边缘、降薪的事实……
1、2022年是政策底+行业底,却未必见得是入市底
2、2022年的经济面与2008年不同,降低预期很重要
3、购房端、房企端、金融端的信心都还没起来,而且很难起来
4、疫情、失业、降薪等因素降低了真实购买力,而且降低了个人消费的标准和意愿
不要作、不要加杠杆、不要创业,2022年级也许会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