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长庚医院 建档 https://www.xiaomaiyunbao.com/
开国中将中,有个人得到邓小平高度评价,经常把他与上将们相提并论、并驾齐驱。而且他也是在解放前夕,部队改编时,由纵队司令直接改任军长的特例。
这个人就是杜义德,一个陆海“两栖”的将军,本月16日是他的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此,让我们重忆他的英雄事迹,缅怀先烈。
01
1912年5月,杜义德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就为此,领教过他厉害的敌人,送给了他一个外号“尖黄陂”。
因为家里穷,他几乎没上过学,早早就帮家里挣钱了。从小受过的苦,受到的压迫,使他早早成熟了。
15岁他便参加了农民赤卫队,17岁随队被编入红军,并担任宣传队长。
杜义德从小就是个有心的孩子,在夜里行军时,通过树皮的不同厚度,他能辨别方向,战友们都称他为“夜老虎”。
生活处处是学问,不只是书本,知识更多地是来源于生活。
凭着对作战任务完成的坚决性,和过强的战斗作风,杜义德很快便成了红四方面军的后起之秀,24岁便成了师政委。
虽然成了师级领导,但毕竟是血气方刚的愣头青。在一次与敌人的鏖战中,着急的他竟然独自跳出了战壕,中弹在所难免。
当时战区医疗条件很差,动手术时,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浸了盐水的纱布直接拉,杜义德咬着牙硬是没啃一声。
这种情形在无数的革命先烈身上都发生过,就是他们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疼痛,才有了我们富裕和平的今天。
年轻的杜义德不但敢于战斗,在争取他喜欢的东西上也毫不示弱。
在调整职务时,他原来的军长让杜义德把他那把好用的驳壳枪留下,杜义德硬是要拿走,理论不过人家时,他竟然放出了“宁要枪不要官”的话。
后来,毛泽东对此事还在别人面前表扬了他,说是杜义德把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完全付出实践了。
02
长征刚结束,杜义德急切地想要参加抗日战斗中去,但是领导却安排他去抗大学习两年。
刚开始他一百个不愿意,可还是服从了。他告诉自己,他文化水平低,理论知识更是不行,只有提升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战斗。
杜义德的想法不得不让人佩服,年轻位高的他,没有迷失自己。他很有自知之明,在必要的时候积极给自己充充电,才能走得更远。
但是接下来的工作,让刚出校门的杜义德更不情愿了。
当他兴高采烈地去找所在部队首长刘伯承报到时,刘伯承居然告诉他,组织上安排他去随营学校主持工作。
当时领导安排他学习,他劝自己可以提升自己。可是,干学校和打仗有什么关系啊,他满腔的热情需要到战场上发泄出来。
可是,面对组织的安排,他又不能只顾自己啊。对组织绝对的服从,是他对自己的最低要求。
就这样,杜义德没能去心仪的前线,而是到了需要他的大后方。
不干则已,干就干好它,这也是杜义德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他本就是个有心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便找到了办校的好方法。在主持学校工作期间,他给革命队伍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员,也为他的抗战生涯画上了浓浓的一笔。
有人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总是畏首畏尾、前顾后盼,何不学些杜义德?抛开所有顾虑,深入其中,便能取得成功。
03
1946年夏,国民党调集3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要占领鲁西南,把刘邓大军赶回太行山。
而当时,刘邓首长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全部加起来不到5万人。
面对刘邓首长一唱一和的激将法,各纵队司令和政委们,没有敢表态参战的,场面甚是尴尬。
突然,第6纵队的司令员王近山和政委杜义德站了起来,坚决请战。
大家不免惊讶,要知道第6纵队成立不到一年啊,而且在所有的纵队中,他们不但没有作战经验,而且装备也差。
在充分分析了形势之后,他们制定了完备的迎战方案。结果,经过两天三夜的激战,他们硬是拿下了国民党的一个主力团。为后来的革命做出了贡献,第6纵队一战成名,得到毛泽东的大力称赞。
不久,因王近山受伤,第6纵队的军政职责全落到了杜义德身上。为了让王近山安心养伤,他告诉王近山:“等你回来时,第6纵队原班人员,一人不差地交给你。”
杜义德说到做到,王近山养伤一年的时间,回来时,第6纵队在杜义德的领导下,已经在大别山站稳定脚跟。为此,刘伯承赞扬杜义德是难得的兼具文武之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自己有能力了,才能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趁机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大家的认可。
也因为他为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解放前夕,军队改编时,他由纵队司令直接任命为军长。
04
在解放战争时期,杜义德跟随大部队杀回了大别山。
一天,杜义德找到邓小平说要汇报一件事情。看他欲言又止的样子,邓小平不禁有些着急,平时敢作敢当的汉子怎么突然扭捏起来。
在小平同志的一再催促下,战场上英勇杀敌的男儿竟然落泪了。原来,他前几天得到消息,他父亲在老家被反动派杀害了。
杜义德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敌人对他却恨之入骨,可是却对他又无可奈何。
于是,他们便抓住了杜义德的父亲,在一番毒打之后,扬言说如果父亲不喊杜义德回去,便杀了他。
不料,杜父坚决不从,而且啐了敌人一脸,骂道:“打吧,杀吧,等我家义德回来,非要了你们的狗命不可!”
敌人恼怒之极,把杜父吊起来活生生给打死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在前线保家卫国,可是自己的父亲都死于敌人之手。
他要赶回家乡,亲手干掉那些可恶的家伙,为父报仇。
看着面前泪流满面的七尺男儿,邓小平很是为他难过。按照部队的规定,像杜义德这样级别的干部是不能轻易离队的,可是思虑再三,他特批了杜义德的请求。
就这样,杜义德带着一挺机枪,悄悄地回到了家乡,做好准备之后,让人告诉敌人他回来了。
敌人也不敢大意,便派了一百多人来捉他。看敌人走近,杜义德一顿扫射,前来的敌人一个也没能逃出。
根据小平同志的安排,他不敢久留,也没敢去看思念多年的老母亲,报完仇之后立马返回了。
直到1951年秋,杜义德才回到家,见到了思念多年的老母亲,不料母亲却埋怨他:“当初你怎么不早说?”
原来,在渡江战役前夕,天黑时分,他绕道回了家。由于天黑,母亲眼神又不好使,没有认出离家20多年的他。
他故意和母亲闲聊,母亲竟认为他已经牺牲了。他多想告诉母亲,他就是她的儿子杜义德。
可是考虑到还没有解放,村里有保长还有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一旦暴露,母亲的安全便难保了。
他走后,好多人都传言说昨天回来的那个将军便是她儿子杜义德。母亲为此懊悔不已,再次看到儿子,激动的同时不由地抱怨起来。
先有国,后有家,杜义德深刻理解并实践着。
05
革命终于取得胜利,全国解放了。剿匪回来的杜义德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又被派到了抗美援朝的前线。
1952年10月,节节退败的美国,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向上甘岭地区发动了疯狂的攻击。
面对美军的进攻,杜义德和老搭档王近山坚决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原则,采用坑道工事,对抗美国的新式利器。
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他们打垮了敌人的数百次进攻,最终守住了上甘岭,取得了胜利。从此,杜义德的英勇善战的名声走向国际。
时势造英雄,时势成就英雄,同时也是英雄成就了时势,正是有像杜义德这些英勇的人,才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战后的总结会上,面对表扬,杜义德没有说什么壮烈激昂的话语,而是回忆了像黄继光等在此战中作出牺牲的英烈们。他说,胜利不属于哪个人,而是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
归国后的杜义德多次被提拔,得到重用。1960年7月,由于工作需要,他被任命为海军副政委。
自1949年4月海军成立,至此已有十多年。面对全新的工作,他虚心向别人学习,有问题谦虚向别人请教。他积极发挥政委的作用,加强团结,对思想工作常抓不懈,使海军工作进入新局面,这一干就是20多年。
1979年,在自卫反击战中,杜义德去往西沙前线,担任海南前线三军总指挥,和许世友、杨得志并肩作战,再次取得了战争胜利。
对此,邓小平说:“开战后,我很放心,……海上有杜义德。”
“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这是对杜义德革命工作的最好总结。
无论是抗美援朝,还是自卫反击战,只要祖国需要,义不容辞往前站。
即便在68岁高龄时,在离开了陆军20多年后,他被任命为兰州军区总司理,又要面临新的挑战。对此,他也是鞠躬尽瘁,毫无怨言。
2009年9月5日,杜义德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享年98岁。
从15岁参加革命,到70岁退下岗位,55年的革命生涯,杜义德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革命任务坚决服从,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无论是办学还是打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只要祖国需要他,他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样就要干好它,这是杜义德的可贵品格。敢于挑战新环境、新工作,这需要多大的气魄。
在革命英烈110周年的诞辰之际,在缅怀英雄的同时,让我们追随他的步伐,大步上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光发热。